3月15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了《關于開展社區醫院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要在四川等20個省先行開展社區醫院試點工作。詳見衛健委丨關于開展社區醫院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
4月26日,我省衛生健康委也發布了《四川省社區醫院建設試點工作實施方案》,已完成了試點機構的確定。有169家醫療機構申請,覆蓋了我省81個縣(市、區)。(名單可識別下圖二維碼獲。
國家倒逼基層醫療機構深度轉型
這些申請試點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在完成社區醫院建設試點的任務要求,落實了臨床科室建設、人員配置、體制機制建立等工作后,將會在2019年10月底,被評估和公示。
對于符合申報條件并完成建設任務的試點機構,將加注社區醫院名稱,并加掛“XX縣(市、區)第X醫院”、“XX縣(市、區)XX醫院XX分院”或“XX縣(市、區)XX社區醫院”的牌子。
“醫院”這兩個字將會使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影響力、社會地位、患者認同感和信任度等提升。
有人說,這是基層醫療機構的春天啊。其實,隨著國家分級診療政策的推行,基層醫療機構的春天早就來了,可還是沒有打破基層醫療機構的困擾。
一方面,基層醫療機構現有的技術與服務能力滿足不了人民群眾的醫療需求;另一方面,基層醫療機構現有的平臺和地位滿足不了醫務人員的發展需要。
所以,基層醫療機構“門可羅雀”,醫務人員流動頻率高。正因為這樣,國家一直在幫基層醫療機構與大醫院“搶”患者,幫基層醫療機構“謀生路、找出路、尋發展”,用政策引導患者到基層就醫。
而這次的開展的社區醫院試點工作,更是國家在倒逼基層醫療機構深度轉型!
基層醫療機構如何強化硬件建設
申請試點、加掛社區醫院牌子的基層醫療機構,得滿足下面的條件:

據國家衛生健康委公布的《國家衛健委2019年2月全國醫療衛生機構數及服務情況》中公布的數據來看。2019年1-2月,我國醫院病床使用率為81.4%,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病床使用率為51.5%,鄉鎮衛生院病床使用率為61.1%。
由此可見,基層醫療機構的病床使用率要達到75%以上,是存在一定難度的。那如何提升醫療機構的住院能力呢?
眾所周知,基層醫療機構在分級診療中承擔著患者首診的任務,疑難患者等都會轉到上級醫院,不會留在基層住院。而且,隨著我國交通越來越發達,一些患者還會直接去往大醫院就診。
基層醫療機構如何打破首診率和病床使用率不高的現狀?
①提升門診能力
首先是針對常見病、多發病開展系統性的培訓,比如說感冒、腸炎、關節炎、氣管炎、瘧疾、過敏等。
二是要給基層百姓普及一些醫學常識,比如急救就近就醫爭取黃金時間的重要性,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需要終身服藥等。
三是要建設特色科室,比如中醫科,我們先看一下試點建設的主要任務之一的強化硬件建設:



現在的基層醫療機構基本上都滿足上面的科室設置。雖然有的基層醫療機構設置了中醫科,但卻無中醫可用,導致中醫科形同擺設。
此次《方案》不僅要求醫療機構設置中醫科,還在科室數量上有所要求——至少2個中醫二級科室,甚至要求設立中醫藥文化氛圍濃厚并相對獨立的中醫綜合服務區(中醫館)。
并不是把中醫科、中醫館建設起了就行了,還要能提供中藥飲片、針刺類、灸類、刮痧類、拔罐類、推拿類熬熨熏浴類等項目中的6類20項中醫藥技術方法。
所以,小源源覺得既然本來就要建設中醫科,那何不把它打造為特色科室,這樣相對再建設一個特色科室來說成本相對降低。
四是邀請二、三級綜合醫院醫生來坐診帶教。一來,讓患者少跑腿;二來,讓基層醫生學技術。
小源源這里分享一個案列,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參考借鑒。
山東一家鄉鎮衛生院便用“博士門診”和搭建“健康物聯網”、建立醫護型社會養老服務體系等一系列有效措施,把大多數患者留在了基層,首診率達95%。
“健康物聯網”就是利用遠程健康監護系統,為心血管病高危人群、長期臥床患者等提供日常居家血壓、心功能、血氧飽和度、脈搏、呼吸頻率等健康指標監測,監測信息通過網絡實時傳輸到醫院工作站,方便醫師進行遠程監護。
據了解,衛生院值班醫生24小時開機實時監控,通過手機、電腦等媒介,實時掌握患者的血壓、心電等重要生命體征信息,監控患者病情變化,遇突發狀況,可通過GPS定位第一時間趕赴患者家中,1小時就可送患者到上級醫院。
該衛生院還配備了一輛“直通車”,用于接送專家和方便患者轉診。
②提升住院能力
1.病床設置方面:
國家現在一直在提倡“健康進家庭,小病在基層,大病到醫院,康復回基層”,所以,康復期病人、老年病患者、晚期腫瘤等患者原則上都是基層醫療機構的服務對象。在設置病床時,可以以康復、護理、老年,甚至安寧療護床位為主。
2.嘗試新方式“聯合病房”:
可以與所在醫聯體的上級醫院開設聯合病房,目前,已經有多個省市開展了三甲醫院“聯合病房”進社區。
比如武漢一家三甲醫院的醫生護士常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患者在家門口就能掛號看專家門診!奥摵喜》俊倍ㄎ蝗凭C合病房,類似于三甲醫院的中轉站,主要針對社區居民慢性病、常見病、突發病等病情的診斷治療以及中醫康復。
根據試點要求,住院病房床位可按照服務人口1.0-1.5張/千人進行配置,每床凈使用面積≥5平方米。至于具體怎么設置,可以結合當地和醫院的實際情況來分配。
解決了硬件上和部分軟實力上的問題,接下來就是人才的問題啦。
基層醫療機構如何“引、留”人才?
曾經一名外省的政協委員就總結過基層醫療機構的人才現狀——從知識結構上看,高級職稱人才偏少,缺乏學科帶頭人;從崗位分布來看,檢驗、影像等專業人才缺乏,全科醫生、中醫藥人才比例嚴重不足。
這一次試點要求,中醫類別執業(助理)醫師要占本機構執業醫師總數的比例達到20%以上,且應不少于1名中級以上職稱的中醫類別執業醫師。
也就是說,如果醫療機構只有5名執業醫師,其中就要含有1名中級以上職稱的中醫類別執業醫師哦。
還要求新進編制人員以具備相應執業資格的全科醫生等緊缺專業為主。
可能考慮到基層醫療機構的難處,《方案》里給了用人單位一些自主權:
1.針對急需緊缺專業人才,可設立特色崗位,所招聘崗位等級可放寬至專業技術八級;
2.可自主確定招聘人員的規模和專業、職業資格、年齡等,符合條件的可直接考核招聘;
3.可自主確定基礎性績效工資和獎勵性績效工資的比例,在獎勵性績效工資中允許設立全科醫生津貼項目及醫務人員值班、夜班等方面的補助;
大家都明白,造成基層醫療機構“引不來,留不住”人才的主要原因有待遇不高,工資偏低,職稱晉升困難等。
所以小源源覺得,只有政策上的這些支持是遠遠不夠的,基層醫療機構在提高醫務人員待遇的同時,還應該改善醫務人員的工作條件和生活條件,最重要的給醫務人員提供事業發展的平臺,打造職業晉升的通道。
另外,在此次加掛社區醫院的牌子后,經評估達到相應水平的醫院可開展一級、二級手術。符合條件的可申請二級醫院評審。
社區醫院可開展手術,基層醫務人員便不再面對感冒等比較單一的病種,這既提高了醫務人員專業知識技能的使用率,又提升了醫務人員的業務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提升醫院的住院率。
醫院等級的提升,加大了對人才的吸引力度,提高了在院醫務人員的自信心,在人才的“引與留”方面有了一定的保障。
社區醫院將成為基層醫療的核心
“強基層”,是我國醫改長河中很有必要的一步,是分級診療中最關鍵的一環。
從國家衛健委2019年2月公布的全國醫療衛生機構數來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94.5萬個,其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3.5萬個,鄉鎮衛生院3.6萬個, 村衛生室62.2萬個,診所(醫務室)23.0萬個。與2018年2月底比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和診所增加,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減少。
說明我國基層醫療的資源在向社區集中,社區醫院將成為我國基層醫療的核心。掛牌后的社區醫院不用刻意追求等級醫院高端、前沿的診療技術,要發揮自身優勢,發展適應基層的特色診療技術。
試點社區醫院轉型成功后,可能會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此次沒有參加試點的基層醫療機構,可將《方案》里的要求作為發展方向,充分挖掘自身優勢,力爭成為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重要成員。
但從長遠發展來看,基層要強起來,最重要的還是要培育起基層的醫療人才,基層醫務人員強則基層醫療強!